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我院成功举办“一流专业建设与语言跨学科人才培养研讨会”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1-12     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外语类一流专业建设及语言跨学科人才培养,提高外语教育的质量,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2023年11月11日,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功举办“一流专业建设与语言跨学科人才培养研讨会”。此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外语类一流专业建设及语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新进展。

研讨会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鞠玉梅教授致欢迎辞,她介绍了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对大家在百忙之中的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谢,说明了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和目的,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探讨目前备受社会关注的外语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路径,探索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型跨学科人才,以期为处于一定危机之中的外语专业的发展探寻新出路。

主旨发言环节,北京语言大学马秋武教授从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谈起,指出外语是一个多学科支持的实用型专业。推行一流外语专业建设,就意味着外语怎么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问题。依托学校强势学科,在强势学科的基础上推进外语的一流专业建设,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出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有用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从外语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角度指出,体系建构是任何一门学科独立、成熟的标志和目标,而任何理论体系都必须从整体和系统出发,抽象概括出基本思想和理论原则,成为学科发展的“范式”。外语教育学作为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性理论概念,必须形成系统的概念范畴和知识单元等学科知识纤维,在框架体系的纲与目的各个概念和原理之间进行抽象概括和逻辑论证。山东大学马文教授以“四新”背景下语言康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题指出,新文科是对文科教育的质量变革和创新发展,新医科是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是“四新”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语言康复属于“语言学+医学”交叉研究领域,既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也直接关涉到个人身心健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语言康复人才是符合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需求的重要课题,符合“健康中国”战略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语言治疗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应肩负的重要责任。黑龙江大学吴承义教授提出外语学科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知识输入的“三圈论”,他认为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其实存在一个理想化的知识配方,这个配方应由三个同心圆所代表的四个方面的知识模块组成。其中,居于“内圈”的是关于目标国别/区域的实体对象知识;居于“中圈”的是关于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理论工具知识;而居于“外圈”的则是全球时空背景知识和国内研究需求知识。这些知识缺一不可,共同支撑优秀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戴曼纯教授以“数字时代的语言学研究”为题,深入剖析了数字技术背景下催生的语言生活研究新话题。数字化生活创造了大量的新概念,增添了新的行为方式,衍生出新的语言表达、互动方式和话语体系。数字语言生活带来语言的模块化转型,给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挑战和任务。在此背景下,语言学研究应当与数字转型同频共振,把握时代特点,关注语言生活现实,从而探索新的研究问题、范式、方法和工具,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现实语言问题。

下午的会议过程中,南京师范大学王永祥教授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指出,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国际视野开阔、实践能力突出、跨文化沟通能力优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之相关的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渐已成为目前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起探索复语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外语专业建设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高海龙教授通过回溯中国国别区域学的发展与实践过程,对中国国别区域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介绍和分析:目前国别区域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国别区域学家们在不断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别区域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也不断地从中国的国情和实践出发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为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南京农业大学王银泉教授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转型的重要方向进行了分析,并以海外中国学和区域国别研究为例指出,在学科调整和新文科建设态势下,外语学科应抓住重大变化带来的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大幅度推进区域国别和汉学研究,通过跨学科研究,打破以学科分割为特征的知识体系,将散落在各学科内的知识重组整合,构建综合交叉研究为核心的全面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外国语言文化和国别知识等优势,谋求专业发展的同时,满足国家对外交往需求,提升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和维护核心利益的能力。上海大学邓志勇教授从修辞学的学科特征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角度,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新形势,指出了修辞教育在新时代理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作为合格公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外语语言综合技能的培养以及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等。邓教授认为高等教育领域要有正确的修辞学认知,以实现传统理论方向与时代发展的完美接轨。山东大学(威海)王湘云教授以山东大学(威海)大学外语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实例,提出“新时代、新格局,多场域、大外语”的发展新思路,分享了山东大学(威海)大学外语教育教学在持续推进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全力开启大学外语多元语种教学方面,着力改进教学方法与测评体系方面及同步规划大学外语多元语种通识教育资源体系等诸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并总结了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

闭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刘振前教授致辞。他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对与会专家、学者的莅临发言表示感谢。他认为,本次研讨会既有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究,亦涵盖语言跨学科培养的微观分析与研究,为新时代语言类一流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未来可期。外语专业教师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专业发展新趋势;外语专业学生需勤涉猎、广认知,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当代社会需要。至此,本次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研讨会观点新颖、见解多样、气氛热烈,充分展示了一流专业建设与语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时代大趋势。值泉城雪霁天方朗,迎国家时代新趋向,承专业包容之并济,育学科人才之宏图。让我们共同期待一流专业建设与语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美好明天!


Copyright © 2020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版权所有: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网站管理]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3501号  邮编:250353  鲁ICP备05046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