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非遗文化篇(三)
走近黄河风声,触摸非遗温度,倾听指尖与岁月的对白;
秉持青春热忱,融汇外语视角,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回响。
7月12日,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用世界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黄河译韵·文化知行实践队奔赴山东济宁开展调研,探寻梁山剪纸和梅花拳的魅力,以青春之姿传承非遗瑰宝,用实践之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巧剪生花,纸映梁山
一张红纸,在匠人手中经折、剪、刻、裁的巧妙构思,变成活灵活现的艺术佳作。12日上午,实践队来到梁山感受剪纸风采,与剪纸传承人潘秀芝交流互动。
在潘秀芝的带领下,队员们亲手体验剪纸技艺,红纸在指尖翻飞,剪刀如银蝶起落,尖刃轻触间,纸屑簌簌飘落,一幅幅精巧图案随之诞生。队员们切身领悟到精益求精的剪纸精神,也在一刀一剪中思考如何借外语之桥,将东方巧思传递给世界,让指尖非遗与异域语言相遇,让文化自信跨越国界、熠熠生辉。
梅花五势,劲展风骨
一截木桩,在武者脚下经踢、打、摔、拿的招式演练,化作刚柔并济的梅花拳术。12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梁山泊武校,专访国家级非遗梁山梅花拳第17代传承人冯建武。
梅花拳,拳脚起落如梅开梅落,身随拳势似游龙穿梭,刚劲中藏柔巧,动静间显神韵。队员们在冯建武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梅花拳招式,在出拳、转身、起落中感悟刚柔相济之道。汗水浸透衣衫,眼神坚定笃实,队员们在一招一式中体会到梅花拳中坚韧不屈的风骨与内外兼修的力量。
这趟黄河畔的非遗之旅,不是实践的终点,而是传承匠心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起点。队员们将带着在实践中体悟到的匠心精神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春传习人”,以青年活力传播非遗文化,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