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非遗文化篇(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7-12     浏览次数:10

 踏黄河之岸,探非遗之韵,让指尖触碰千年匠心;

 怀青春之志,借外语之翼,让世界听见中国故事。

 7月9日,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用世界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黄河译韵·文化知行实践队赴山东菏泽开展调研,深入学习传统非遗项目,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用青春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指示。

云龙木雕,雕韵传情

 一截原木料,在匠人的刻刀下凿、刻、修、磨,化作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上午,实践队来到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聆听云龙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蔡秀芳的奋斗故事。

 在近距离接触中,队员们深深体会到木雕匠人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法的创新精神,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更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文化转译”--木雕里的东方审美、技艺传承,该怎么用适配的语言体系,让工艺价值与文化温度,都能被异乡目光读懂、共鸣。

 在匠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持刻刀尝试雕刻,体会木雕中“慢工出细活”的耐心与专注。

汉服雅韵,衣冠承脉

 一缕经纬纱,在巧匠的指尖纺、织、裁、绣,化为典雅的汉服华裳。实践队走进“中国网售汉服第一镇”安蔡楼镇,深入曹县汉服生产车间,观看从设计、裁剪到刺绣、印染的完整制作流程,体验汉服的细节处理工作。

 各色汉服在灯光下舒展着雅致纹路,队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亲身体验试穿汉服,挺直脊背时感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沉静与庄重,在镜头前留下一张张青春与传统交融的笑脸。汉服不仅是布料的裁缝,更是文化的传递,让队员们在穿戴之间与千年文脉对话。

 在黄河畔聆听非遗匠心的回响,以外语讲述千年文化的温度。通过此次非遗探访之旅,队员们更加坚定了守护文化根脉文化根脉,用外语讲好非遗故事,赓续历史文脉的青春担当。实践队将继续前往下一站,用脚步丈量非遗热土,用行动守护文化瑰宝,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奏响青春强音。

Copyright © 2020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版权所有: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网站管理]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3501号  邮编:250353  鲁ICP备05046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