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向
当前位置: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4-01     浏览次数:44

本方向立足语言学理论前沿,融合跨学科视角,聚焦语言的结构规律、社会功能及文化传播价值,形成“理论探索—应用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研究领域涵盖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外语教育等分支,尤其注重语言学理论在国家战略需求、跨文化传播及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应用,致力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服务社会发展双重目标。核心研究领域包括:课程思政与外语教育融合创新研究、建构修辞理论与国家话语能力研究、情态与认知的跨语言研究、科技传播中的国家修辞能力研究。本方向融合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方法,形成“语言—社会—技术”协同研究生态,成果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课程思政”“新文科建设”等战略需求。未来发展将致力于深化“国家修辞能力”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话语数据库;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与修辞分析中的应用;加强“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的情态研究与跨文化传播实践。本方向以“顶天立地”为宗旨,既追求语言学理论的原创性突破,又注重解决国家战略与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持续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语言学智慧。

本研究方向2020-2025年期间代表性成果有:

1.李红霞,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重构设计,《中国大学教育》,2020。

2.鞠玉梅,香港媒体“国家认同”的修辞建构——以《南华早报》粤港澳大湾区新闻文本为例,《当代修辞学》,2021。

3.鞠玉梅,伯克修辞学思想的唯名论倾向,《外语研究》,2021。

4.李红霞,《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影响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5.李红霞,《高校课程思政:共识、设计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6.蒋家义,《日语情态与认知情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7.刘振前、生为,现代汉语认识情态助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

8.鞠玉梅,建构修辞研究的特征及学术走向,《当代修辞学》,2022。

9.李红霞,知行融通、思政融入、技术赋能——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2022。

10.鞠玉梅,伊索克拉底与孔子修辞学说的语用观照,《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11.鞠玉梅,科技新闻建构国家身份认同研究——基于“科技冬奥”中外媒体新闻报道的个案分析,《当代修辞学》,2023。

12.鞠玉梅,“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建构的修辞学路径探索,《中国外语》,2024。

13.鞠玉梅,科技新闻的情感话语与修辞建构——基于载人航天科技新闻的个案分析,《外国语》,2024

14.鞠玉梅,论建构修辞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转向,《外语研究》,2024

15.鞠玉梅,“国民英雄”:航天科技新闻中航天员形象的视觉修辞建构,《当代修辞学》,2025

16.鞠玉梅,科技传播中的国家修辞能力: 建构修辞理论视角,《当代外语研究》,2025

Copyright © 2020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版权所有: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网站管理]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3501号  邮编:250353  鲁ICP备05046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