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 课程介绍 | 修读指导建议 |
劳动教育 (1) (Field Work Internship 1) | 本课程以普及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为着眼点,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从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培育、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激励、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文化塑造、团队意识培养、未来劳动认知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 本门课程是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联系不紧密,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和学习的精神,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目标。 |
劳动教育 (2) (Field Work Internshp 2) | 本课程以普及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为着眼点,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从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培育、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激励、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文化塑造、团队意识培养、未来劳动认知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 本门课程是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联系不紧密,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和学习的精神,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目标。 |
汉语写作 (Chinese Writing) | 《汉语写作》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以深化写作理论素养、提升写作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创作和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能。 |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以写作实践为主,是《汉语写作》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在掌握写作基本原理的同时,必须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修读学期为一学期。 |
现代汉语1-2 (Modern Chinese 1-2) | 《现代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以马克思主义语言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本课程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共六部分。 | 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讲清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学习理论知识时,多联系语言运用的实际,分析实例时多联系学到的知识,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本课程在第一、二个学期开设。 |
古代汉语 1-2 (Ancient Chinese 1-2) | 《古代汉语》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本门课程主要讲授汉字发展演变、古今词义演变、词类活用、古代汉语的句法句式等内容,系统学习二十篇左右的古代文选篇目。 | 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首先需要学会识读繁体字,其次需要大量阅读文言文作品,培养和形成较为熟练的对于古代汉语的语感。通过系统修习本课程的内容,学生达到借助工具书和有关注释,能够自主阅读、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目标。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现代汉语》,自第三学期开设,第三、四学期连续开设。 |
中国古代文学1-4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1-4) |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四个学期学习。本课程主要讲授自先秦至清代的文学发展演变历史及其规律,介绍代表性作家的生平、思想及创作活动,分析、评价其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评论各朝代重要作家与作品的能力。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对各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重点作家和作品的文学史地位等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需要深入阅读各时期文学的经典作品,学会分析文学作品。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一些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本课程自第二学期开设,第二、三、四、五学期连续开设。 |
中国现代文学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基础选修课,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讲授现代文学思潮、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发展的基本状况,代表性作家、代表作及创作特色,进而全面呈现并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风貌、历史脉络及其发展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修养,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 这门课程以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为基础,学习者在学习课程前应充分认识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应大量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的解读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撰写文学作品评论、读后感等读书笔记。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 |
中国当代文学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 《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基础选修课,主要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讲授当代文学思潮、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发展的基本状况,代表性作家、代表作及创作特色,进而全面呈现并揭示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风貌、历史脉络及其发展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修养,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 这门课程以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为基础,学习者在学习课程前应充分认识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应大量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的解读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撰写文学作品评论、读后感等读书笔记。本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 |
英语精读1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1) | 《英语精读》是以“国际视野、语言优势、突出应用”为宗旨,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系大三的同学开设的,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跨文化交际以及批判思维能力一门实用技能型课程,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语言文化、人文历史,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以及使用二语授课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英语精读》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素养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本课程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学习观,强调实用性教学,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 《英语精读》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完两年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着重于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作为一门集听、说、读、写、译及应用等各项技能培养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对其他相关课程,如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衔接、支撑和实践作用。基于语言类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和累积效应,建议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充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课内外知识衔接起来,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体会、升华和和总结阅读技巧,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
英语精读2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2) | 《英语精读》是以“国际视野、语言优势、突出应用”为宗旨,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系大三的同学开设的,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跨文化交际以及批判思维能力一门实用技能型课程,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语言文化、人文历史,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以及使用二语授课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英语精读》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素养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本课程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学习观,强调实用性教学,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 《英语精读》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完两年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着重于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作为一门集听、说、读、写、译及应用等各项技能培养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对其他相关课程,如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衔接、支撑和实践作用。基于语言类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和累积效应,建议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充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课内外知识衔接起来,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体会、升华和和总结阅读技巧,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
英语视听说1 (Audio-Visual Oral English 1) | 英语视听说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是加强英语听说、交际能力必需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结合了听力、口语课程的一些基本功能,通过对学生进行听力、口语等英语视听说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和对语言运用的分析理解能力。以英语录音、录像、电影短片等形式进行教学,经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有较好的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和较强的视听说水平。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学习和欣赏外国原版情景剧,短剧,电影,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原著英语文化,最地道英语的表达法的了解。以能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基本的会话交流水平。英语视听说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也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 1.该课程开设的目的首先在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视”“听”讲座内容,提高学生记笔记、复述、对话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利用讨论和思考题促进学生用英语思考,并加强分析和批判的能力; 3.通过观看原版电影(或其片断)和电视节目(包括新闻和广告等),帮助学生加深对欧美等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文化方面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在语言上要训练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学习影像资料中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并能模仿和活用,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5.通过补充介绍与课堂内容主题相关的材料举一反三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多进行联想和相关思考。 |
英语视听说2 (Audio-Visual Oral English 2) | 英语视听说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是加强英语听说、交际能力必需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结合了听力、口语课程的一些基本功能,通过对学生进行听力、口语等英语视听说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和对语言运用的分析理解能力。以英语录音、录像、电影短片等形式进行教学,经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有较好的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和较强的视听说水平。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学习和欣赏外国原版情景剧,短剧,电影,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原著英语文化,最地道英语的表达法的了解。以能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基本的会话交流水平。英语视听说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也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 1.该课程开设的目的首先在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视”“听”讲座内容,提高学生记笔记、复述、对话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利用讨论和思考题促进学生用英语思考,并加强分析和批判的能力; 3.通过观看原版电影(或其片断)和电视节目(包括新闻和广告等),帮助学生加深对欧美等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文化方面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在语言上要训练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学习影像资料中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并能模仿和活用,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5.通过补充介绍与课堂内容主题相关的材料举一反三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多进行联想和相关思考。 |
语言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学习本课程之前,建议先修《现代汉语》、《普通话》等课程。尤其是有关汉语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主教材《语言学纲要》是以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语言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语言的结构,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后续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所涉及的诸多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打好基础。 | 此课程建议在第5学期修读。修读建议一是要求学生对前期课程《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二是因本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术语多且抽象,需要学生们在认真听课、仔细研读课本的同时,查阅相关论文书籍来帮助理解;三是多注意观察和收集教学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结合生动实例来理解认知。 |
对外汉语教学法 (Method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本课程主要介绍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要素和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书面语表达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能针对汉语的特征和教学对象,科学地设置课型,更好地选择、分析、利用教材,设计好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应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的训练。 |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的后续课程,建议在第6学期修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等语言要素的教学,还是听说读写的各种语言技能教学,都要求学生对应《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的教学理论原则来认识和掌握;本课程也非常注重实践性,希望学生在观摩校内的交换生汉语课堂和孔子学院、北语的示范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尝试,在实践中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 |
应用语言学 (Applied Linguistics) | 《应用语言学》在内容上涵盖语言应用研究的意义、性质和范围,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与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有关的问题。本课程重视“应用语言学中国化问题”,即不仅介绍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更侧重反映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关注中国语言应用实践,体现应用语言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应用语言学理论最根本的来源是语言生活实践。所以学生在了解学科面貌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结合语言在各领域的应用,关注社会语言现象,思考其背后的规律,学会分析社会语言现象。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先修课程为《语言学概论》。 |
汉语教学测试与评估(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st and Assessment) | 教学测试与评估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重要的环节之一,本课程主要讲授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汉语不同语言技能和语言要素的测试方法与注意事项、教学评估的维度与方法等内容,同时结合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和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汉语测试与评估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 本课程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学生在掌握教学测试与评估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必须进行大量的测试与评估实践训练,并针对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跨文化交际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跨文化交际》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学生拓展视野,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课程。本课程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对影响交际的变量进行了分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培养学生的双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管理以及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新颖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 学习者应在学习《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概论》、《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在中西文化的对照中体悟中西文化的异同,并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案例做出分析和理解,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
语文教学法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 本课程是以语文教育现象和语文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它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学校的语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学生将来做好语文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 学习者应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观摩教学实录、研究语文教材,认识语文教育教学现象及规律;通过反复训练与实践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提高从事任教能力;树立研究意识、掌握教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高教研能力。 |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主要理论和观点,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依靠与相互发展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懂得如何在将来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搞得科学合理。 | 一是要求学生对前期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概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有扎实的学习基础;二是因本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术语多且抽象,需要学生们在认真听课、仔细研读课本的同时,查阅相关论文书籍来帮助理解;三是多注意观察和收集教学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结合生动实例来认识和理解。 |
词汇与词汇教学 (Vocabulary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 这门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包含了对外汉语教师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阐释汉语词汇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与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科学评判汉语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汉语教学方案、有效组织汉语教学的能力。 | 学习者应在先修《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程,需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并能用二语教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与解释,进而初步掌握在将来的汉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
语法与语法教学 (Grammar and Grammar Teaching) | 这门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包含了对外汉语教师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阐释语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教学方法与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科学评判汉语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汉语教学方案、有效组织汉语教学的能力。 | 学习者应在先修《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程,需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并能用二语教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与解释,进而初步掌握在将来的汉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
现代教育技术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现代教育技术》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旨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态度,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熟悉各种常用教学设施的操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学习者应将课程讲授与课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侧重于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具体应用,从而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本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修读学期为一学期。 |
外国文化史 (History of foreign cultures) | 《外国文化史》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内容涉及外国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领域。通过对外国文化与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并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形成一种文化比较意识,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涉外文秘工作奠定基础。 | 学习者应在了解外国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外国文化每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对外国文化进行观照。通过学习,需掌握外国文化的发展流脉及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并在学习《中国文化通论》的同时,与中国文化形成对照,培养自己的文化比较意识。 |
英汉语言比较 (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英汉语言诸多方面的对比分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达到正确使用英语的目的。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英汉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掌握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另外,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 | 该课程就英汉语言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把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挑选10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专题,逐题进行对比研究,论述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认识,进一步提高对母语的认识,了解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异同,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
文学文化与翻译 (Literary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 《文学文化与翻译》课程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向课,通过文学翻译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翻译实例理解、文学作品翻译的鉴赏,帮助学习者较为深入地认识文学翻译活动,初步理解和掌握文学翻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并能把文学作品的翻译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他们理解过程中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过程中的艺术再现能力,为他们能够适应以后的二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 该课程具有针对性、分析性和可操作性。课程分两讲,先总体介绍文学翻译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后从散文、诗歌、小说与戏剧文学体裁入手逐一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学翻译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文学原著和译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文学翻译的源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文学翻译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翻译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文学翻译的了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
英语国家文化概况 (Cultural overview of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 本课程重点要学习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节日、宗教、文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和发展过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们能够对英语国家的概况和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概况知识,学生们能够为今后的考研、留学、以及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等打下良好的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从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巩固和提高英语词汇和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更好地适应对外文化交流,以更好地满足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需求。 | 该课程要求重点讲解有关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学、节日、教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理解西方思想的根源和英美历史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影响。为此,要求学生们要通过听讲、阅读、讨论、辩论等方式提高跨文化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该课程要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通过视频、PPT、地图、板书等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采用课程论文、专题讨论、学生展示、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和形成性评价。 |
西方文学专题研究 (The Monographic Study of Western Literature) | 《西方文学专题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方向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想有针对性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本专业方向考研意愿的同学提供本门课程专业上的指导。帮助考研同学梳理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考研同学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帮助,讲解知识点和课程的重点、难点,选取有代表性的院校真题为同学们专业学习解疑答惑。 | 学习者应在先修《外国文化与文学》课程之后,了解了外国文化与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用结合本门课后的习题来强化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
英语写作 (English Writing) | 《英语写作》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方向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能够清楚地口头和书写表达思想,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学生必须了解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含义,并能根据情况,修正自己的语言输出。通过学习,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写交际的能力,为对外汉语教学奠定语言基础。 | 本课程侧重提高学习者的书面表达和交际能力,学习者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模仿、讲故事、写作、小组讨论、课外语言学习小组等形式,强化英语书面表达和交际能力。先修课程为《大学英语》,《英语写作》在第六学期。 |
科技发展与学科专业概论(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科技发展与学科专业概论》是一门专业任选课。旨在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对我校的工科特色和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特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程主要从学校沿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专业学习入门等方面进行讲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进行汉语专业的专业学习状态,并有利于学生对四年的学业做出合理的规划。 | 学习者应以课程学习为主,辅以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交流,深入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色,为四年学习做好指引。 |
中国文化通论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中国文化通论》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之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官制、文字衍变、文学发展、古代天文历法变革及古代书画艺术等诸多内容,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为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衍变,能历史辩证地评价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并扬弃地继承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 学习者应在先修《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之后,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用结合本门课后的习题来强化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
第二外语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 《第二外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任选课,在教学中,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新知识、新内容,使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一种文化,学会一种新思维,学会创造,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外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外语入门阶段所需知识和初步的语言技能,具有入门阶段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知识,为进一步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 第二外语的学习方法,借鉴英语的学习方法,背单词记句型,由浅入深。要多读、多写、多背、多记句型。平时要多看和第二外语相关的视频,增加对第二外语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 |
普通话 (Mandarin) | 《普通话》以课堂理论讲授和课外具体实践的方式,全面规范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发音,为更好的进行汉语的教学与传播奠定基础。其中,理论教学部分分别从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语音流变四个部分系统的讲解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发音部位,同时厘清错误的发音,纠正学生的普通话发音误区。实践部分采用学生课外练习与教师定期检查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 | 学习者在学习《普通话》课程前应充分认识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认真阅读教学大纲,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本门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课下实践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普通话听、说的练习,尽快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
书法 (Chinese Handwriting) | 《书法》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任选课。通过系统的书法教育和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书法流变、基本理论、基本常识,还有利于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书法》教学在完成古文字学、书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普及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楷书临帖教学。书以载道。 | 《书法》课程在教学中要始终教育学生“心正则笔正”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通过较为系统的书法临帖教学,让学生基本掌握颜体书法临写的基本规律和技能,培养和提升学生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作为最具东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通过系统学习和文化体认,能够让广大青年学生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提升综合文化素养,促进人格养成。 |
英语演讲(English speech) | 《英语演讲》是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为期一学期的选修课。该课程通过向学生传授英语演讲的基本知识和演讲技巧,通过对经典英语演讲词的学习鉴赏,了解英语演讲的目的、功能和手段,提高学生撰写英语演讲稿并进行即兴演讲的能力。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英语演讲的理论知识、艺术特点以及在现实交际生活中的作用。实现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使学生从语言的单一性向知识的多元化转化,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学习该课程前应先修读英语口语。 |
英汉/汉英笔译(English Chinese/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 本课程是一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为期一学期的选修课。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通过大量的课堂和课外翻译实践练习,使学生掌握英汉翻译的基本理论;通过英汉对比掌握双语在句法上的差异,使学生了解英汉翻译的基本技巧及在实际翻译中的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地翻译英语国家报刊杂志中各种中等难度的文体;其译文能在内容、语气和风格等方面忠实于原文,通顺地道。 | 该门课程是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大语境下,从词、句、段、语篇等各个层次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运用不同体裁的翻译练习材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尤其是翻译过程中编码、解码的能力。在笔译教学中引入语义学、语用学、文体学、文化学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汉差异,努力培养其对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锐认识能力。 |
文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 这门课是在总结人类文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将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它以文学的整体活动为其研究出发点,其基本任务一般规定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相关方法。 | 建议学习者在学习文学概论课程前应充分认识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认真阅读教学大纲,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应专心听讲、认真钻研,结合教师的讲解把握内容的主线。介于课本内容的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等特点,建议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应具备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和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先修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修读学期为一学期。 |
国学经典专题 (Chinese Classic Topic) | 《国学经典专题》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任选课。国学的内涵博大精深,主要文献分类有经、史、子、集,核心思想为儒、释、道三部分,主要支撑平台是文史哲。其中儒家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主张阳刚有为,积极进取,是传统中国学术文化的主体,释道为重要补充。本课程通过对国学精粹的讲授,使莘莘学子进一步加深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应具备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先修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 |
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双语) (Selected Readings of Chinese Literature) | 《中国文学作品选读》是专业任选课,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提高大学生中英文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拓展专业技能,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推广中华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 《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以先修课程《大学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为基础,同时又是对这两门课程的拓展和提高。以英语阅读赏析中国经典作品,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和国际视野,这是本课程《中国文学作品选读》的突破。 |
汉语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 《汉语史》是一门介绍汉语发展内部规律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文字的演变过程。包括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三部分内容。 | 《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双语)以先修课程《大学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为基础,学习者在学习《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双语)》课程前应充分认识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应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一定的文学史常识。同时,也应具有一定古汉语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
语用学 (Pragmatics) | 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语用学基本理论与研究的有效知识结构,在理解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的语用现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用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够初步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对语言形式进行语用分析研究。 | 学习者应在先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之后,了解了汉语和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用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来思考,以备为将来的跨文化交际、汉语研究和教学服务。 |
汉语修辞学 (Chinese Rhetaric) |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步具备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修辞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学习,了解修辞的目的、要求、作用、手段、一般规律及基本原则。理解修辞中各类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掌握各类修辞格的组成形式及其修辞效果,从而具备联系社会语用实际,切实指导自己和他人语言实践的能力。 | 学习者应在先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之后,了解了汉语和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用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来思考,以备为将来的汉语研究和教学服务。 |
社会调查技术与方法 (Soci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原则,基本程序和主要途径;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了解社会统计分析的基础知识;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社会调查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方法课,因此学生不能只学习课程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多参与调查实践。 | 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为增强学生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 课程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为研究对象,需要掌握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主要作品及其成就等。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现代文学的鉴赏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其他文化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 本课程同《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联系密切,在文学史和文学潮流之外,更重视单个文本解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注意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
VR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 (VR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VR虚拟技术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VR技术及其特征,VR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价值和局限性,探讨虚拟现实中对外汉语教学的要素等,初步培养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素养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 | 学习者应在先修《汉语国际教育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程,课程学习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VR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
文学数字化研究 (Digital Research on Literature) | 本课程旨在介绍和探讨文学数字化的特征、优势和可行性路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特点、文学数字化的相关技术以及文学数字化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实务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文学数字化的理论素养和基本能力。 | 学生应在先修《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程,课程采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务实训相结合的方式。 |
复杂系统与应用语言学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 | 本课程旨在介绍复杂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应用语言学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认识复杂理论的发展历程,复杂系统的概念、性质及特征,复杂系统变化的类型及原理,在此基础上了解复杂性理论在应用语言学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 学习者应在先修《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者应具备跨学科学习能力,对语言现象的系统性有深入了解,在学习过程中自觉采用复杂系统论的分析框架来研究语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文字数字化研究 (Research on Digital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 本课程是一门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媒介来探讨汉字的形体演变历史,通过数字化的形象展现来研究汉字本身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规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汉字构形的方式、汉字形体变异的类型、词义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掌握利用古汉语工具书标点、翻译古文的技巧,培养阅读古籍的能力。 | 学习者应在先修《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2》和《中国文化通论》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程,课堂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以及适当的实务实训相结合。 |
网络文学写作 (Online Literature Writing) |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写作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解网络文学创作的特点、价值、深层内蕴、写作技巧,并学会理性客观地评价网络文学作品,初步培养学生网络文学的写作能力。 | 学习者应在了解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程,课程学习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网络文学写作训练。 |
文学资源与文化旅游 (Literary Resources and Cultural Tourism) | 本课程是一门系统介绍、探讨文学资源与文化旅游关系及其规律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文学资源的旅游功能与特点、文学旅游资源的类别、中国古今文学史上经典的旅游文学作品与实务方面的重点案例等,初步具备使文学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理论素养和基本能力。 | 学习者应在先修《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程,课堂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以及适当的实务实训相结合。 |
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 (Literary Works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s) | 本课程是一门探讨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关系及其规律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文学史上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探讨从小说到影视,思想内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等的异同点,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带动的文化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作品及影视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使文学资源转化为影视作品的基本素养。 | 学习者应在先修《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程,课堂理论学习和影视鉴赏相结合。 |
普通话播音配音朗诵 (Mandarin Broadcasting Dubbing Recitation) | 《普通话播音配音朗诵》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普通话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专业指导,让学员掌握重音、语气、停连、节奏等播音技巧、配音方法与朗诵艺术。课程涵盖丰富的实践训练,助力学生准确发音、情感表达,角色扮演,为其开启语言艺术之门,为将来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坚实基础。 | 本门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认真对待每一次发音训练。课下要勤加练习绕口令和作品等,强化口舌灵活性。多欣赏优秀的播音、配音、朗诵作品,培养语感与审美。同时,需要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改正错误的发音习惯,不断提升自身语言表达水平和能力,以达到相应的专业需求。 |
国际中文文本案例分析 (Cas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xt) | 国际中文文本案例分析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选修课。课程通过训练学生在发现、分析和处理国际中文教学真实而复杂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作为国际钟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增强国际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文化传播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特别是对职前国际汉语教师熟悉并适应海外的自然、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理解国际中文教育原理并掌握国际中文教学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国际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发展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了解国际中文教学实践中有关的典型事例,内化并积累自身教学经验;学会分析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学习这门课程应以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作为前提。 |
国际中文教学数字资源应用 (Applic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 《国际中文教学数字资源应用》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数字化赋能国际中文教育的课程,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国际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课程紧跟时代潮流,凸显专业特点。通过课程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数字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如数字资源的获取、筛选、整合、利用等,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和素养,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国际中文教学的需求。 | 该课程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结合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应用数字资源辅助中文教学的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学习该课程应以《现代汉语》、《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为先修课程。 |
中华才艺训练 (Traditional Chinese Talents Training ) | 《中华才艺训练》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目的在于通过中华才艺实训课程的学习实践,让学生体认优秀民族文化,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初步掌握剪纸、茶文化等传统才艺,为汉语文化推广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 学习者应在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下,强化动手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提高对中华传统才艺的掌握程度。本课程为实践环节内容,分别在第二、三学期开设。 |
语言文化调查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Survey) | 《语言文化调查》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本实践环节旨在加强学生对社会语言文化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从专业角度认识、观察社会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提高专业技能。 | 学生应结合专业特点,针对社会中的语言、文化热点进行调查;调查中要注重典型的事例和数据,并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先修课程为《社会调查技术与方法》。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 |
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 《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熟悉和了解汉语课堂教学,并通过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自信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汉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其中重在课堂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阶段有效教学行为的研讨,以此规范汉语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汉语课堂教学效率。 | 学生应通过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关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正式工作及继续深造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本课程为实践环节内容,在第六学期开设。 |
课堂教学设计 (Class Teaching Design) | 《课堂教学设计》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了解分析教学问题、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并对解决方案问题加以实施、评价、修改以获得最佳教学方法的过程。通过两周的课堂教学设计训练,使学生能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制定出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 学生应先期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第五学期开设。 |
学年论文 (Term Paper) | 《学年论文》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学年论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在研究专业理论和实际问题,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运用,掌握论文写作的程序与基本规范等方面,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通过学习撰写学年论文,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扎实基础。 | 学生的论文选题要与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一致,与自己的学术积累和学习兴趣相关,并按照写作计划和指导教师的指导建议进行有步骤和富有针对性的写作。先修课程为本培养方案设定的第七学期前所有课程。 |
毕业实习 (Graduation Internship) | 《毕业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目的在于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系统化知识,具有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并从理论高度对所从事工作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设和设想,并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 学生应通过实习,关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正式工作及继续深造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先修课程为本培养方案设定课程。本课程为实践环节内容,分别在第八学期开设。 |
毕业论文 (Graduation Thesis) | 《毕业论文》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旨在让学生受到基本的学术训练,掌握人文学科基础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检验学生四年所学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的论文选题要与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一致,与自己的学术积累和学习兴趣相关,并按照写作计划和指导教师的指导建议进行有步骤和富有针对性的写作。先修课程为本培养方案设定课程。本课程为实践环节内容,分别在第八学期开设。 |